close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雙性戀是指一種對兩種性別的社會成員都會產生愛慕或性衝動為特徵的性傾向(或性傾向、性指向)。具有這種性傾向的人稱為雙性戀者。請比較:同性戀、異性戀與無性戀。

「泛性戀」(pansexual,或 omnisexual)與「後現代性戀」(pomosexual)這些名詞通常作為彼此的同義詞來使用,請參看下面的術語段落。雙性戀者可能會同時與任何性別的多人成為伴侶關係、與兩個性別中的任何一個性別的人進行連續單一伴侶、只與兩個性別的其中一個性別的人成為伴侶關係、或者進行獨身主義。雙性戀是指慾望與自我認同,而並不一定是指行為。

許多雙性戀者會認為他們自己是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或者是屬於LGBT社群中的一份子)。有一種論點是說,雙性戀總是被界定為不是純粹的異性戀就是純粹的同性戀,事實上,雙性戀傾向時常比同性戀受到更多的歧視與不解,它雖是大多數人的性傾向,只是通常被壓抑了下去,(請見金賽博士條目)。

雙性戀的性傾向程度可以座落在同性戀與異性戀這兩個性傾向之間的任何一點上,並且也可以是兩邊特色的獨特結合。另外一個關於雙性戀的觀點是,同性戀與異性戀都是一種單性戀(monosexuality),而雙性戀則同時包含了這兩個單性戀傾
向。



術語

「雙性」("bisexual")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植物學。植物學家用這個詞描述那些同時具有雄性與雌性生殖器官的植物。可是現在還未清楚人們什麼時候把「雙性」這個詞運用到人類的性傾向。一些雙性戀者和性研究專家並不喜歡這個詞的用法, 所以他們又發展了一些其他詞彙來描述「雙性戀」。然而很多這些新詞在社會上並不普遍使用。


雙性戀的普及率

一些研究,特別是在阿爾弗烈德·查爾斯·金賽的男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一項試驗要求受訪者從一個由絕對同性戀到絕對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傾向譜中對自己進行評估,然後對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金賽認為大部分人群顯示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雙性戀者。很多人都會被雙性所吸引,雖然通常他們只偏向於某一種性別。金賽以及他的同事據此認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絕對的同性戀或異性戀。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雙性戀。


歷史

雙性戀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在大部分為人所知的社會中,都能發現不同程度的雙性戀個案,而這些雙性戀的確是早先的文化體系中被當做同性戀對待(需要注意的是,異性戀、雙性戀和同性戀這些詞彙的現代含義,在早期歷史文本中是找不到的。比如在大部分古代社會裡,需要不是同性戀的人因為某些行為而被統一界定為同性戀)。

舉例來說,在古希臘,有家室的男性同時維持著同性戀關係。實際上,幾乎大部分的羅馬皇帝、日本幕府將軍、部分中國皇帝、阿拉伯世界,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內都有同樣的現象發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他有成群的妻妾,但同時與他的好朋友赫費斯提翁(Hephaestion)保持著密切的性愛關係。

古斯巴達(Sparta)也鼓勵士兵間的同性性愛關係,即便這些男性士兵有妻子有孩子。斯巴達人認為年長士兵和年輕士兵間的性愛關係能使士兵在戰鬥中團結一致,並且為了給自己的愛人留下美好印象或者為了保護自己的愛人,士兵在作戰時會更勇敢。


西方社會中的雙性戀

有些同性戀者有時候也稱呼自己為雙性戀,以做為對自身的一種保護。這導致一些真正的雙性戀,反倒被認為是一些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同性戀」。這種誤解在現在的流行文化,比如電影、電視、甚至音樂中都很常見,在同性戀文化群體里,人們也習慣於說「他現在是個雙性戀,一會兒就會變成同性戀」。非常有名的美國電視劇《六人行》(又譯《老友記》)中有一首很短的歌詞,代表著這種普遍的誤解:

「有時候男人愛女人,
有時候男人愛男人,
另外還有雙性戀,
可人們說他們只是在和自己開玩笑。」

因為雙性戀有時並不覺得他們屬於同性戀社區,也因為雙性戀在公眾場合下通常是不公開的,有些人傾向於建立他們自己的社區和運動。在把他們向社會更加公開的努力中,麥可·佩奇創造了雙性戀自豪旗幟。

雙性戀恐懼症(biphobia)是一個新創語,用來描述那種觀點:一個人不是同性戀就是異性戀,或認為雙性戀是「被污染的」。雙性戀者也可能成為廣義同性戀恐懼者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國演員丹納·卡維(Dana Carvey)在《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里說:「雙性戀是那些扒下任何一個人的褲子,不管發現什麼都會得到滿足的人」。



古今中外雙性戀名人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雙性戀

伊麗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美國女性企業家,化妝品品牌創辦人,雙性戀偏異性戀。

喬治·亞曼尼(Giorgio Armani),義大利設計師,時尚品牌亞曼尼創辦人,雙性戀偏同性戀。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創始者,雙性戀

大衛·鮑伊(David Bowie), 英國雙性戀歌手,Iman的丈夫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美國演員,雙性戀偏異性戀。

災禍珍妮(Calamity Jane),十九世紀美國西部女性拓荒者、陸軍偵查員,雙性戀偏異性戀。

克莉絲蒂娜女王(Christina of Sweden),十七世紀瑞典女王,雙性戀偏同性戀。

蒙哥馬利·克利夫(Montgomery Clift),美國演員,雙性戀偏同性戀

瓊·克勞馥(Joan Crawford),美國女演員,雙性戀偏異性戀。

詹姆斯·迪恩(James Byron Dean),美國演員,雙性戀偏同性戀。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德籍美國女演員,雙性戀偏異性戀。

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瑞典籍美國女演員,雙性戀偏同性戀。

卡萊·葛倫(Cary Grant),英籍美國演員,雙性戀偏異性戀。

安·海契(Anne Heche),美國雙性戀演員

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美國女演員,雙性戀者

詹姆斯一世(James I of England),英國國王,雙性戀者

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美國女演員,雙性戀者

約翰·納什(John Nash),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雙性戀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俄國國王,雙性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蘿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